初秋時節,位于山東東營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清岸綠,鳥兒棲息。如今,這里已成為珍稀鳥類穩定繁衍的家園。最新數據顯示,黃河干流山東段水質連續4年保持二類。九曲黃河奔騰入海,在齊魯大地孕育出獨特的生態與文明。山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的囑托,以生態修復為基、產業轉型為要、制度保障為盾,讓黃河兩岸的綠色夢想落地生根,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上留下了堅實足跡。
生態修復,以水為脈,讓黃河濕地重煥生機。黃河三角洲的濕地,是黃河饋贈給山東的生態瑰寶,卻曾因來水減少、海水倒灌等原因陷入“鹽堿化”困境。山東以“修復濕地、守護生命”為核心,打響了一場生態保衛戰。今年7月13日,黃河口一號閘取水工程閘門緩緩關閉,標志著2025年度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補水工作圓滿完成。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92年,總面積達1530平方公里。為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自2003年就開始利用調水調沙向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進行生態補水。在黃河水的持續滋養下,保護區退化的濕地得到有效修復,淡水濕地面積穩步增長。黃河口一號閘取水工程的收官,更是讓退化濕地得到持續滋養,淡水濕地面積穩步增長。
不僅如此,山東還探索出“系統性修復+分區管控”的創新路徑:一方面推進退耕還濕、退養還灘,恢復鹽地堿蓬,讓曾經的“光板地”變身“鳥類國際機場”,如今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已達373種;另一方面以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為契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核心區與一般控制區差別化管控,同時引導發展綠色農業、生態旅游,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數據見證成效:黃河干流山東段水質連續4年保持二類,全省水土保持率達86.12%,曾經脆弱的生態本底,正成為齊魯大地的“綠色屏障”。
產業轉型,破立并舉,為發展注入綠色動能。“關停高耗能工廠會不會拉低GDP?”“淘汰舊產能后新動能能否補位?”面對轉型之問,山東以“不怕斷腕、敢闖敢試”的魄力,走出了一條“去舊換新”的綠色發展路。在“破”的方面,山東態度堅決:沿黃9市壓減整合煉鋼、電解鋁等產能3700萬噸,連續實施多輪“四減四增”行動,萬元GDP能耗近幾年累計下降15.8%,用“減法”為生態減負;在“立”的方面,山東精準發力: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出237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4.5萬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速連續三年超12%,以創新為綠色發展“加碼”。
從萊州的鹽堿灘涂光儲一體化項目每年發出1900億度“綠電”,到黃河口鹽堿地農業基地培育37個耐鹽堿作物新品系,再到中電裝備山東電子的智能化生產線讓人均效率提升233%,山東用一個個實例證明: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并非對立。如今,PM2.5平均濃度降至37.4微克/立方米,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綠”與“富”的雙贏,正在黃河兩岸生動上演。
制度保障,立法護航,讓綠色之路行穩致遠。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制度的“保駕護航”。山東深諳此理,將實踐中的經驗轉化為長效機制,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筑牢“制度堤壩”。在立法層面,頒布《山東省黃河保護條例》,東營市制定修改6部生態保護法規,從法律層面明確生態保護的責任與邊界;在機制創新層面,完善生態補償“山東模式”,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生態者獲得合理回報,激發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同時,山東還善用科技與協同手段,通過大數據監測和多部門聯動,開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如臨沂市“一盤棋”謀劃53個生態修復項目,總面積達4090平方公里,實現“荒山造林、礦山修復、水土保持”一體化推進。制度的剛性約束與方法的靈活創新相結合,讓山東的綠色發展之路既有“硬保障”,又有“軟智慧”,確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實、走得長遠。
黃河奔涌不息,山東的綠色探索從未停步。目前,山東持續推進黃河三角洲濕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項目實施,保護區已成功修復7.25萬畝濕地、4.7萬畝鹽地堿蓬和海草床。同時,全省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建設生態廊道。今年,山東以加快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水質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等措施,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從濕地里的候鳥蹁躚,到車間里的智能生產,再到制度里的長效守護,山東正以“走在前”的擔當,將黃河的“生態之美”與發展的“活力之韻”融為一體。未來,隨著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的推進,隨著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深化,齊魯大地必將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書寫更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文/郭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