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8月25日訊(記者 劉子涵)近日,煙臺毓璜頂醫院生殖科主治醫師靳銀山開展了一場關于 “男性如何科學備孕” 的科普直播,詳細解析了男性在備孕過程中的關鍵要點。隨著人們對優生優育的重視,男性備孕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這場直播為不少備孕家庭提供了實用指導。

精子的生成周期約為 70-90 天,這意味著科學備孕需要提前規劃。靳銀山建議,男性應提前 3-6 個月開始準備,期間保持規律排精:日常每周 1-2 次可維持精液質量,女性排卵期前后每 2-3 天同房一次,能提高受孕幾率。
科學備孕離不開專業檢查的支持。精液常規分析是核心項目,需關注精子濃度(≥15 百萬 / 毫升)、前向運動精子比例(≥32%)、正常形態比例(≥4%),以及液化時間(≤60 分鐘)、精液量(≥1.5mL)等指標。若有不良妊娠史,還需加查精液白細胞、DNA 碎片率。此外,葉酸代謝指標(血同型半胱氨酸等)、乙肝、丙肝、梅毒、HIV 等傳染病篩查(夫妻雙方均需進行)也必不可少;外生殖器檢查可排查包莖、精索靜脈曲張等問題,有反復流產或遺傳病史者,還需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或單基因病篩查。

生活方式對精子質量影響顯著。靳銀山強調,備孕前 3-6 個月需徹底戒煙戒酒,同時遠離二手煙,因為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及酒精會直接損傷精子 DNA,導致畸形率升高、活力下降。作息方面,每晚應保證 7-8 小時睡眠,避免熬夜 ,23:00-3:00 是睪酮分泌高峰,熬夜會打亂內分泌平衡。運動需適度,每周選擇快走、游泳等中等強度運動即可,應避免久坐、長時間騎行(局部高溫會損傷精子)及馬拉松等劇烈運動(可能短期降低精子質量)。體重管理同樣關鍵,BMI 建議維持在 18.5-24,肥胖(BMI≥30)或過瘦(BMI≤18.5)均可能引發激素失衡,減少精子數量。

營造安全的生活環境是精子健康的保障。睪丸適宜溫度比體溫低 2-3℃,因此需遠離高溫環境,避免長時間泡溫泉、蒸桑拿或穿緊身褲,以防抑制精子生成。用藥需謹慎,部分抗生素、激素類藥物、抗抑郁藥可能影響精子生成,備孕時應提前告知醫生,確認藥物安全性。從事化工、輻射作業的人群需加強防護,日常也要避免接觸油漆、染發劑、農藥,減少塑料制品使用(防雙酚 A),遠離不必要的 X 光等電離輻射。
營養補充要以食補為先。鋅對精子生成至關重要,可多吃牡蠣、瘦肉(牛肉、羊肉)、南瓜籽、豆類;葉酸并非女性專屬,男性缺乏會影響精子質量,建議多攝入菠菜、西蘭花、牛油果、柑橘;硒能保護精子免受氧化損傷,巴西堅果(每天 1-2 顆)、三文魚、雞蛋是優質來源;維生素 C(柑橘、草莓)、維生素 E(杏仁、葵花籽油)、番茄紅素(熟番茄、西瓜)等抗氧化劑可減少精子氧化損傷;深海魚(三文魚、沙丁魚)中的 Omega-3 能增強精子活力,維生素 D 可通過曬太陽合成,或從蛋黃、魚油中獲取。補充劑需謹慎,優先食補,避免過量,飲食不均衡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男性復合維生素。
備孕是夫妻雙方的共同責任。靳銀山建議,夫妻應共同調整生活方式,坦誠交流感受與壓力,相互鼓勵。同時要理性看待受孕率——健康夫妻每月自然受孕率僅 20-25%,不必因短期未成功而焦慮。
備孕是一場需要耐心與協作的修行,男性的每一個健康選擇,都是為新生命筑牢起點。正如直播中強調的,從生活細節到科學規劃,夫妻共同努力,才能為未來的家庭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