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張曉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長期從事大氣環境化學和污染防治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酸沉降影響與控制對策研究、大氣顆粒物污染特征與化學行為研究、室內空氣污染狀況及暴露水平研究以及大氣汞沉降及循環過程研究。獲199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1991年度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近日,芝罘區印發《芝罘區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以下簡稱《預案》),煙臺市生態環境局芝罘分局邀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曉山對《預案》開展解讀。
預警分級:以科學數據驅動精準應對
張曉山認為《預案》的創新性體現在差異化管控機制上。針對重點行業企業,引入生態環境部《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制定技術指南(2020年修訂版)》和《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及減排措施補充說明》的績效分級制度,將企業劃分為A、B、C、D四級及引領性、非引領性類別。A級企業可自主減排,而B級以下企業需嚴格執行不低于指南要求的減排措施。他強調,這種“梯度管理”模式既避免了“一刀切”式停產對經濟的沖擊,又通過正向激勵推動企業提升環保績效。
強化監管:構建全鏈條污染防控網絡
《預案》要求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情況下,通過多種措施強化源頭監管。例如,緊盯重點時段,開展揚塵污染聯合執法檢查,嚴厲查處建筑工地、道路積塵、城市拆遷、渣土運輸等各類揚塵污染等行為;強化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控制,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嚴格控制生產和使用高VOCs含量涂料建設項目,強化對不安裝油煙凈化設備、不正常使用、清理油煙凈化設施、露天燒烤等問題的日常監管。還要求制藥、工業涂裝等行業,采取除臭措施,防止惡臭污染,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切實織密織牢污染防控的“天羅地網”,守護好我們的藍天白云。
公眾參與:從信息透明到行為引導
《預案》規定,應急信息需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渠道發布,內容包括空氣質量數據、污染持續時間、健康防護建議等。張曉山說,當發布臭氧污染預警時,雖不啟動應急響應,但需向公眾提示減少VOCs的使用。這種“預警即公開”機制有助于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共治格局。同時,《預案》要求原則上每年采暖季前開展應急演練,檢驗預警發布、響應落實、監督執法等環節,并通過總結評估完善措施。
差異化應對:特殊污染情形的精準管控策略
在張曉山看來《預案》一大亮點是對特殊污染情形作出針對性安排,對于沙塵、山火等不可控因素導致的重污染,以健康提示和揚塵管控為主,避免對正常生產生活造成過度干預。他說,重污染天氣情況下,公眾應注意防護,兒童、孕婦、老人及心肺疾病患者避免外出,尤其避免晨練、廣場舞等劇烈運動。外出時要正確選擇和佩戴口罩。污染期間盡量避免開窗,減少污染物進入;有條件的可開啟空氣凈化器,或使用帶有HEPA濾網的空調。
綜上所述,《預案》以科學預警為前提,以差異管控為核心,以多部門協同為支撐,構建了系統化的應急管理體系,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為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