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記者 孫滿桃
甘肅,歷史悠久而厚重,風光神奇而多樣。
從城市到農村,從公園到社區,從線上到線下,從傳統到數字……如今的甘肅,正通過挖掘紅色法治文化,巧妙打造各地獨具特色的網絡普法品牌,讓人民群眾在“指尖上”獲得法律知識,徹底打通網絡普法和群眾之間“最后一公里”。
日前,記者跟隨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甘肅站”活動媒體團,走進甘肅,深入挖掘報道甘肅在網絡法治建設方面的典型經驗,生動呈現網絡普法的“隴韻甘風”。
從線上到線下,紅色法治奏響“隴原強音”
“逢四說事嘮著法”延續了鄉村定期議事的習俗,而“指尖普法e指禪”則讓這些傳統智慧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在全國網絡普法行·甘肅站啟動儀式現場,當南梁說唱《e法耀隴原》響起,這個融合非遺藝術與網絡元素的節目,是甘肅用創新方式傳承紅色法治基因、推進網絡普法的生動縮影。
當南梁說唱的余韻散去,留在觀眾心中的,不僅是一段旋律,更是對“法治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的深刻認同,是新時代奏響的“隴原強音”。
慶陽華池縣是馬錫五審判的典型婚姻案主人公、評劇“劉巧兒”原型封芝琴的故鄉,也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誕生地。
近年來,針對基層普法覆蓋不均、紅色資源轉化不足、傳統傳播效能偏低等問題,慶陽以“巧兒說法”品牌為核心,聘請封芝琴老人為代言人,構建“線上+線下”“傳統+現代”的立體化普法體系,11年間累計推送案例超2800期,讓80多年前的“巧兒”故事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慶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安世厚表示,慶陽通過創新融合紅色法治文化資源與網絡技術,探索出革命老區法治文化傳承與基層治理現代化協同推進的特色路徑。
2024年,慶陽市法治建設群眾滿意度較2020年提升15個百分點;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25.2%,網絡詐騙案件報案數同比下降38%。
“民之所向,法之所系”。如今,在慶陽,“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上網懂法、網絡維權依法”成為群眾普遍行為習慣。
而同樣,在蘭州七里河區,當地借助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依托“漫灣七彩窯洞蘭州戰役沈家嶺戰斗陳列館”等法治宣傳陣地,形成“紅色+法治”的沉浸體驗式宣傳教育格局。
蘭州市七里河區司法局副局長張敏強介紹,2021年以來,該區深化拓展“線上+普法”模式,圍繞反詐、農民工權益等熱點定期開展普法活動,為百姓在線答疑解惑。
走進蘭州安寧區,一場反詐直播正在劉家堡派出所“安小寧”融媒體工作室進行……
“成立該直播間專門開展反詐宣傳、法治宣講等工作。通過宣傳,實現了劉家堡派出所電信詐騙年發案率自2022年至今呈現斷崖式下降的成績。”劉家堡派出所民警侯凱月介紹,派出所通過融媒體工作室形成“向群眾發聲”和“聽群眾呼聲”的雙向互動。
記者獲悉,今年以來,劉家堡派出所與轄區8家中小學簽訂預防校園霸凌機制,電詐發案下降62.5%,行政案件受案率下降25.8%,刑事案件立案率下降110%,傳統侵財類案件零發生。
近年來,蘭州市反詐中心積極利用各類媒體平臺,構建全方位的線上宣傳矩陣。據蘭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十大隊大隊長李謙介紹,從數據上看,自開展網絡普法工作以來,蘭州電信網絡詐騙案的發案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
“像常見的酒駕、小偷小摸等符合條件的情況都可能實行社區矯正。”在酒泉市肅州區綜治中心,肅州區司法局鏵尖司法所所長在“肅州法治直播間”向廣大網友“解鎖”社區矯正“密碼”。
肅州區綜治中心大廳管理股負責人張麗玲告訴記者,“肅州法治直播間”定期邀請普法專業人員,針對群眾法律需求和關心關注的法律問題,通過典型案例講解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法律知識,累計開展直播270場次,營造了濃厚的知法懂法、學法用法社會氛圍。
從線下到線上,甘肅積極打造“互聯網+普法”模式,充分利用各類平臺開展網絡普法,讓人民群眾在“指尖上”就獲得法律知識,徹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從公園到社區,特色普法陣地逐步形成
當明清仿古建筑巧妙嵌入現代法律元素,歷史的厚重與法治的鮮活在蘭州金城完美融合!
走進蘭州西固區普法公園,這座融合法治文化與城市綠意的主題公園,以“法治元素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為特色,層層遞進展現法治精神。
“請您現在不妨拿出手機,打開WiFi設置,搜索‘法治公園專用信號’,點擊后會迅速跳轉至一個法律答題界面,這里面的題目涵蓋民法、互聯網法規等多個領域,只要答對一道題,就能免費連接覆蓋公園無線WiFi。”西固區司法局福利路司法所所長胡湘蓉介紹。
胡湘蓉說,這種創新的趣味互動,讓大家從單純“被動聽”法律條文,轉變為主動探索法律知識,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
記者看到,在法治公園“網絡普法園”,將網絡法律法規、網絡安全知識等內容融入其中,讓法治文化廣場更具活力。近年來,西固區通過“普法陣地+宣傳活動+綜合治理”工作模式,持續深耕網絡空間法治化新實踐。
法治公園的建設不僅是一個城市文明進步的體現,更是對法治精神的大力弘揚,通過游覽法治公園,人民群眾可以了解法律知識,增強法治意識 。
近年來,酒泉金塔縣東南街社區聚焦提升居民法治素養,推行“網格+普法”工作模式,打通法治宣傳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通過網格員的“鐵腳板”和網格陣地的“硬支撐”,讓憲法和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
在社區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大量矛盾糾紛,如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等。記者了解到,而婚姻家庭糾紛是該社區重點關注對象,此類矛盾糾紛雖然不多,但其極易引發刑事案件。
東南街社區黨委書記、服務中心主任倪興波介紹說,基于此,在重要時間節點,社區圍繞婚姻家庭糾紛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培訓,增強居民依法處理婚姻家庭問題等能力。
“得益于此,近年來,社區沒有發生因婚姻家庭矛盾糾紛引發的‘民轉刑’案件。”倪興波介紹說。
民法典館是金塔縣東南街社區打造的“一社區一特色”的室內特色法治文化陣地。
2022年,金塔縣建成民法典館,該館為第一批甘肅省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室內展廳分6個板塊對民法典進行解讀釋義,室外法治文化廣場各類法治元素130多處,讓居民在娛樂、休閑、健身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從傳統到數字,AI讓網絡普法“活”起來
近年來,慶陽市將VR、AI、大數據等技術與紅色法治文化、網絡治理需求深度結合,以技術替代重復勞動,減輕基層事務性負擔,打造“智慧普法”新場景。
如推出AI語音普法服務,利用方言合成技術生成通用語音包,通過農村大喇叭、社區廣播覆蓋老年群體,讓農民朋友在田間地頭也能輕松“聽案例”。
同時,還在社區、鄉村投放“智慧法務·無人律所”自助終端,提供24小時法律咨詢、文書生成等服務。2024年累計解決群眾法律問題1.2萬件(其中網絡類問題3200件),滿意度達98%。
“依托政務大數據平臺,自動抓取‘高價彩禮’‘網絡詐騙’”等傳統與網絡熱點,由市級統一制作普法內容,基層按需轉發即可,無需自行創作。”安世厚介紹。
從傳統灌輸到數字協同,通過VR、AI、大數據等技術,慶陽打破時空限制實現傳統普法精準推送,在減輕基層負擔的同時,為破解普法“最后一公里”和網絡治理“盲區”提供支撐。
酒泉公安“AI主播”于2025年3月正式入駐新媒體平臺,以科技賦能警務宣傳,開啟智慧警務建設全新征程。
記者觀察到,身著警服、形象端莊專業的AI主播,依托自然語言處理、語音合成及圖像處理技術,在全天候新聞播報、政策解讀基礎上,更以多樣化形式深耕普法宣傳領域,將校園安全、交通防范、反詐宣傳等普法重點工作融入日常傳播,成為群眾身邊的“智能普法專員”。
酒泉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四級高級警長口永紅介紹,相比傳統真人主播,AI主播具備高效便捷、形象穩定、形式新穎等顯著優勢。通過AI主播的常態化應用,酒泉公安進一步提升了宣傳效率,以科技感強化公眾互動,為智慧警務建設提供了創新范例。
除此之外,酒泉公安創新運用無人機技術,打造“空中普法陣地”,將反詐、交通法規等普法內容精準送達各類場景和群體。
“通過無人機普法,酒泉公安實現了‘空中覆蓋 + 地面互動’的立體宣傳模式,切實將普法宣傳延伸至‘最后一米’。”口永紅說。
近年來,甘肅聚焦提升群眾法治素養,打通法治宣傳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通過建立普法陣地的“硬支撐”,讓法治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