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8月22日電 綜合外媒報道,美國企業近期持續釋放信號,預示未來幾個月內美國消費者可能面臨新一輪價格上漲。這一趨勢主要源于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推高了企業生產成本。專家認為,這或許意味著企業此前為維持客戶而自行消化成本壓力的階段的結束。
據《商業時報》(Business Times)報道,眾多美企表示,初期通過戰略儲備應對新關稅的策略已難以為繼。克利夫蘭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貝絲·漢馬克指出,企業正“面臨利潤率持續收窄的壓力,不得不開始將部分成本轉嫁至消費者”。這一判斷與金融平臺LendingTree的最新調研結果一致:超過30%的美企計劃在未來六個月內上調價格;羅德島、新罕布什爾、華盛頓和佛蒙特等州的企業漲價意愿尤為強烈,計劃提價的企業比例均超過36%。

《商業時報》報道截圖
然而,美國政策制定者與企業界之間存在明顯認知上的分歧。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認為,出口商可繼續承擔關稅成本。總統特朗普也多次公開表示汽車制造商和零售商不得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今年5月更直接點名沃爾瑪等大型零售企業要求其承擔關稅成本。這種政策壓力與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CBS News)援引經濟學家觀點表示,盡管當前未出現整體通脹大幅攀升的狀況,但服裝、家居用品等商品成本已呈現溫和上漲,或預示著后期更廣泛的物價波動。白宮雖堅持“外國出口商承擔主要成本”的說法,但現實情況是:企業通過年初囤積的低成本庫存維持價格穩定的空間正在迅速收窄,長期承擔額外成本已不可持續。

福克斯商業頻道報道截圖
當地時間8月20日,美聯儲公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7月29日至30日的會議紀要。據福克斯商業頻道(Fox Business)報道,美聯儲在此次會議上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4.25%至4.5%之間。與此同時,與會者對由關稅推升的通脹風險的關注已超過對勞動力市場的擔憂。
該紀要明確指出,當前通脹水平仍高于2%的長期目標,且近期商品價格出現上升跡象。關稅政策的影響可能掩蓋了通脹的實際走勢,其具體效應在時機、幅度和持續性方面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近日梳理了一批已實施或計劃提價的知名企業,覆蓋衣食住行多個消費領域,漲價原因多與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相關。

商業內幕網報道截圖
例如,阿迪達斯因第二季度損失數千萬歐元,預計下半年相關成本將增至2億歐元,決定在美國市場提價;百思買首席執行官科里·巴里強調,消費電子供應鏈的全球化特性使消費者極可能承擔關稅成本;康尼格拉則因可可、鋼材等原材料關稅,可能提高包裝食品售價。福特5月已對墨西哥產車型實施調價;家得寶也在8月財報中確認關稅將推高商品價格;耐克更計劃在美國市場通過“精準提價”分階段抵消2026財年預計增加的10億美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