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全國的總編輯,為什么來這兒

來源:長江網  2025-08-21 16:14:01
A+A- |舉報糾錯

  “黃石既有工業硬核,又有山水柔情。”在黃石調研時,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中國寧波網總編輯張偉方說道。

  8月17日至19日,“黃石,一個點石成金的地方”——黃石建市75周年全國網媒總編輯調研行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9家新聞網媒總編輯走進黃石,揭秘黃石“點石成金”的奧秘。

  

  近年來,黃石錨定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建設目標,奮力實現轉型升級。從青銅古都到智造新城,從礦冶重鎮到生態綠城,黃石用5年時間實現GDP從1500億到2300億的跨越,如今正在奮力沖刺3000億。

  全國新聞網媒總編輯深入黃石調研。記者彭年 攝

  揭秘轉型發展示范城市

  重塑工業基因

  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建設見勢成效

  1950年8月21日,黃石正式建市,并成為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的工礦特區。大冶鋼廠、華新水泥廠、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等27個重點工業項目在黃石拔地而起。1953年、1958年,毛澤東兩次視察黃石,說這是“騎著毛驢也要去看一看”的地方。

  黃石是武漢都市圈的重要成員,這座曾經鋼花四濺的城市,如今正煥發出綠色與智能交相輝映的時代新姿,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見勢成效。

  黃石有4000多年的青銅冶煉史、100多年的近代工業史,作為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黃石以 “傳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未來產業前瞻化”為主線,重塑工業競爭力,加快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

  歷經14年培育,黃石從無到有,逐步構建起相對完整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鏈。圖為最早落戶黃石的滬士電子。 通訊員周巍 攝

  “鋼之城、銅之谷”到“光之鏈、車之鏈”,黃石的工業基因里注入新質生產力。2024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6%,增速居全省第二,高新技術企業突破9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全省第二。

  在大冶特鋼的生產車間里,智能化改造后的生產線實現了“按秒煉銅”的精準控制。通過引入智能熔爐、算法優化系統和自動化加料設備,企業不僅將粗銅冶煉時間縮短30%,能耗降低 32%,更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和 “卓越級” 智能工廠。

  更加令人矚目的,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強勢崛起。黃石全面對接武漢“光芯屏端網”產業鏈,從單一配套逐步轉為產業相互配套、相互協同的新階段,與武漢京東方、長江存儲、烽火通信等龍頭企業緊密配套,形成協同發展的區域大循環。黃石還積極探索“研發在武漢、制造在黃石;頭部在武漢、鏈條在黃石;融資在武漢、投資在黃石”的發展模式。目前,黃石市光電子信息產業超過50%的企業深度融入武漢都市圈“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效益,也增加了招商的吸引力。

  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綠色產業園區。通訊員周巍

  目前,黃石已形成以PCB(印制電路板)為核心的完整產業鏈,全球每三臺智能手機就有一臺使用黃石生產的PCB板,每100臺新下線汽車中有15臺搭載黃石制造的汽車電子線路板。2024年,全市PCB產量突破700萬平方米,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增長17%,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的全國第三大PCB產業集聚區。

  揭秘山水宜居標桿城市

  注重生態優先

  廢礦坑變身4A景區,年吸客80萬人次

  8月18日,總編輯們來到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遠遠望見一處巨型凹陷鑲嵌在群山之間——這便是被譽為“亞洲第一天坑”的大冶鐵礦露天采場。站在海拔168米的觀景臺俯瞰,坑口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900米,礦巖分層形成的環形“臺階”如同大自然的年輪,記錄著百年開采史。

  “站在坑邊往下看,既震撼于工業文明的磅礴力量,更驚嘆于生態修復的神奇魔力。”站在觀景臺上,江西大江網副總編輯張緒鴻望著腳下深達444米的“亞洲第一天坑”,忍不住舉起手機記錄這一地質奇觀。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亞洲第一天坑”。通訊員何戈 攝

  2005年礦山停產后,黃石啟動“礦山復綠”工程,累計覆土300萬立方米,種植喬木15萬株,讓昔日的“火焰山”變成了如今的“花果山”。如今,礦山公園已是4A景區,每年接待游客80萬人次。“僅門票收入就反哺生態維護資金1200萬元,形成了‘保護-開發-再保護’的良性循環。”隨行的黃石市文旅局工作人員說。

  這番話讓長沙星辰在線副總編輯鄭文新深受觸動:“以前覺得生態保護是純投入,沒想到這里做成了‘綠色產業’,這才是真正的‘點石成金’。”

  黃石江灘公園。通訊員石勇 攝

  進入新時代,黃石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治水、治氣、治山、治土,留住了綠水青山和詩意鄉愁。

  春可以團城賞櫻,夏可以仙島親水,秋可以東昌覽勝,冬可以網湖觀鳥。靜可以追憶于古礦遺址、亞洲天坑,動可以靈動于濕地公園、西塞山前。而今的黃石,入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

  黃石是一座山水園林城市。通訊員周巍 

  “在我印象中,黃石是一個工業之城,我以為黃石的空氣會比較差,生態環境一般。但是這次實地調研后發現,黃石是一個山水之城、園林之城,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驚喜。”深圳新聞網編委、深圳自媒體協會秘書長鄒曾婧說。

  “黃石的成功轉型是教科書級的!從鋼花四濺到綠意盎然,如今的黃石不僅是工業城市,更是宜居典范,它證明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上海東方網總編輯助理陳旭東說,黃石空氣優良率超80%,湖泊水質均達三類以上,“這樣的生態賬,算得精明!”

  揭秘歷史文化名城

  注重文物保護

  深化文旅融合,“工業銹帶”變“生活秀帶”

  “古人在采礦和冶煉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當今時代依然需要這種精神,推動科技和文化不斷創新。”8月19日,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廣州大洋網總編輯劉海健感慨道。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位于黃石市大冶市城區西南約3公里處,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座大型銅礦,書寫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輝煌,被稱為 “世界第九大奇跡”。證明早在兩三千年前,中華民族就創造了完整的采礦煉銅技術,被學術界譽為“迄今為止我國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時間最早、冶煉水平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銅礦遺址”,黃石也因此贏得“青銅文化發源地”的美譽。

  一件件青銅器、采礦工具,仿佛將眾人帶回了那個青銅文明輝煌的時代,總編輯們被博物館內陳列的豐富文物深深吸引。從用于采礦的青銅斧、青銅鑿,到用于運輸礦石的“竹編礦車”,再到用于冶煉的陶質爐具,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

  “華新1907文化公園底蘊深厚,這種融合了歷史滄桑與現代創意的文化空間是無法復制的。”大連天健網總編輯劉俊鋒在黃石華新1907文化公園調研時感嘆。

  華新1907文化公園,原址是華新水泥廠。這家始建于1907年的水泥廠,是我國近代最早開辦的三家水泥廠之一,被譽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也曾被毛澤東主席贊為“遠東第一”,見證了中國水泥工業從萌芽、發展到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是中國現存生產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水泥工業遺存。

  憑借特有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華新水泥廠舊址被認定為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2022年4月30日,華新1907文化公園面向公眾開放。僅開園的第一周,接待游客數量就超過了8萬人次。華新1907文化遺址公園不僅僅是一個工業遺址展示區,更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創意園區。近年來,黃石市積極引入文化創意產業,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機。

  華新水泥舊址蝶變成華新1907文化公園,成為黃石網紅打卡地。通訊員何戈 攝

  “將工業遺址與文化創意相結合,是一種巧妙的轉型方式。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還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黃岡市融媒體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朱鴻儒在參觀過程中表示。

  “鮮有像黃石一樣的城市,擁有如此完整的礦冶工業文明體系,其工業遺產具有唯一性。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就是黃石文化自信的底氣。”這是時任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在實地參觀考察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等工業遺址后作出的評價。

  “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黃石正書寫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答卷。通過深化文旅融合,黃石利用老礦、老廠、老街、老碼頭、老路等“五老”遺址遺跡,打造出一批工業旅游景區、文化街區、主題公園和博物館,開發一批沉浸式工業文化體驗產品和項目,再現“青銅古都”“鋼鐵搖籃”的工業文化魅力。

  揭秘人民滿意幸福城市

  城市更新以人為本

  破落城中村蝶變“馬爾代夫”

  “太漂亮啦!”“這風景真像馬爾代夫!”“文藝范十足。”8月17日晚,總編輯們來到未蘇灣,一下就被這個城中村改造項目驚艷到了。

  未蘇灣原名孫家灣,緊鄰磁湖。2021年11月,黃石市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孫家灣城市更新項目是黃石第一個城中村城市更新改造項目。

  詩意未蘇灣。記者彭年 

  改造前的孫家灣,是一個有著60余戶村民的自然村莊,村莊內房屋老舊、道路狹窄,基本沒有市政管網設施,村民生活環境惡劣,由于生活污水直排磁湖,這里也成了磁湖的污染源。孫家灣城市更新改造項目通過對現狀房屋改造及周邊環境提升的方式,打造集雙創空間、文化創意、美食街區、旅游休閑、青年社區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城市更新項目。如今,未蘇灣已成為黃石市民首選文旅休閑打卡地,一到周末和節假日就游人如織。

  未蘇灣取名源自蘇軾《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該項目基于城市更新的核心要素,結合現代化城市更新的手法,將鄂東南歷史保護與更新有機結合,保留城市記憶,還原市井生活氣息,突出人的更新,產業的更新。

  三峽宜昌網主編金睿表示,未蘇灣的改造將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更新有機結合,集美食、文化、休閑于一體,非常具有活力,它的巨大變化也使市民在城市更新中有了獲得感和滿足感。

  “小區環境好了,還增加了不少便民設施,生活越來越方便。”老舊小區完成改造后開發區·鐵山區企業小區居民周女士贊不絕口。

  近年來,黃石以城市更新、建設完整社區為抓手,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2019年至2024年底,黃石市已累計改造老舊小區468個,惠及居民22.5萬戶。今年,黃石計劃實施老舊小區改造52個,惠及居民30505戶。

  昔日的沈家營煤碼頭關停改造換新顏,成了市民休閑公園。通訊員石勇 攝

  “在中國城市發展的宏大敘事中,黃石的故事比較獨特——這座擁有4000多年青銅冶煉史、100多年近代工業史的城市,正經歷著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的華麗轉身。

  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之一,黃石曾以‘硬核工業’挺起共和國的脊梁;而今天,它又以‘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生態稟賦和‘點石成金’的創新智慧,重塑著剛柔相濟的城市氣質與未來。

  從‘礦冶之城’到‘雙碳’轉型先鋒,升級為‘綠色智造+文旅融合’的綜合性城市,黃石的綠色轉型對全國200多個資源型城市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它告訴我們:工業與山水可以共生,歷史與未來能夠對話,而一座城市的真正價值,在于它不斷自我更新的勇氣與智慧。”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中國寧波網總編輯張偉方說,“黃石75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突破自我的奮斗史,我看到了‘點石成金’的永恒密碼——那就是一代代黃石人不變的初心與創新的勇氣。”

  本次活動由中共湖北省委網信辦指導,中共黃石市委網信辦主辦,長江網承辦,中國城市新聞網媒聯盟、長江流域重點新聞網協作體、武漢都市圈主流媒體聯盟提供媒體支持。

  來自上海東方網、重慶華龍網、江西大江網、安徽網、長江網、廣州大洋網、深圳新聞網、杭州網、江蘇龍虎網、成都紅星新聞網、大連天健網、中國寧波網、青島新聞網、廈門網、西安新聞網、南昌新聞網、長沙星辰在線、常州新聞網、九江新聞網、安慶新聞網、湘潭在線、三峽宜昌網、孝感網、鄂州市融媒體中心(鄂州新聞網)、黃岡市融媒體中心(黃岡新聞網)、咸寧網、仙桃市融媒體中心(中國仙桃網)、天門市融媒體中心(天門網)、潛江市融媒體中心(潛江新聞網)等29家城市新聞網媒的總編輯參加此次調研行網絡主題宣傳活動。

初審:宋佳千
復審:王大鵬
終審:孫玲姿

相關新聞
下載煙海e家

映像膠東更多
視聽中心更多

煙海e家   簡介:提供新聞資訊、黨務政務、民生服務、身邊互動等服務。

煙臺公交客戶端   簡介:隨時隨地查詢公交運行位置,到點準時來接你,等車不再干著急。

膠東在線版權所有

網站簡介網站地址標識說明廣告服務聯系方式法律聲明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