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就在大樹下,就是那棵會說話的大樹爺爺。”
午后,鄭州新城街道紫馨苑小區四號樓前,兩個孩子像歸巢的小鳥,歡叫著撲向那巨大的綠蔭。十五米高的古槐,樹冠如蓋,灑下清涼,斑駁的光點跳躍在趴在小石凳上孩子的肩頭。
這棵被孩子們親昵喚作“大樹爺爺”的國槐,正是遠近聞名的東趙王宅古槐,樹齡已逾1100載,是國家一級保護古樹。

△古樹全貌
尋根
古槐下的血脈蹤跡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年過八旬的王金水,是王氏家族的守樹人。老人滿臉皺紋,卻眼神明亮,當他緩緩說出這句歌謠時,仿佛打開了時光的大門。
老人告訴我們,說起這棵樹,就離不開東趙村;而說起東趙村,王氏家族是繞不開的話題。作為東趙村的第一大姓,王氏家族是這片土地的“拓荒者”。他們的根,遠在千里之外的山西洪洞縣。那里,曾有一座聲名遠播的“三槐堂”,因庭院中一棵百年古槐而得名,是當地赫赫有名的望族。

△茂密的枝葉
元末明初,烽煙四起,王氏先祖背負著“三槐堂”的族望,從遙遠的山西洪洞,踏上了漫漫遷徙路。當他們的雙腳終于踏上這片西臨大渠、北倚黃河的沙土地時,目光所及,一株巍然挺立的古槐,竟與故鄉之樹如此神似,這“他鄉遇故知”般的震撼與慰藉,讓先祖們毅然決定“卜槐而居”。從此,這棵古槐被尊為“老槐爺”,成了東趙王氏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的精神坐標,血脈相傳已十三世。
王金水老人,就是這“老槐爺”最忠實的守樹人。用一輩子的時光,守護著家族的根,守護著東趙村最溫暖的記憶。

△王金水老人展示老祠堂的圖片
老人掏出手機,興奮地向我們展示當年老祠堂的圖片。他一邊指著圖片,一邊繪聲繪色地描述著:“你看,這祠堂是三進四合院,就圍繞著古樹建的。頭進院里,槐蔭如蓋,可涼快了。”老人的眼神中透著自豪,“這里啊,不僅是我們祭祀祖先的地方,還是村里的文化中心呢。”老人接著說,“那時候,祠堂里設了黌學,孩子們的朗朗書聲在槐枝間回蕩;外面的漕運也很熱鬧,南來北往的船只,都從這兒經過,老槐樹可沒少見證這繁華景象。就連外姓的鄉鄰,也常來這兒議事,大家和和睦睦的,可好了。”
我們站在“老槐爺”下,仿佛能觸摸到那份沉淀了數百年的鄉愁與歸屬。




△古樹走過四季(資料圖)
見證
年輪鐫刻的烽火歲月
古槐靜默無言,卻似一部活的史書,鐫刻著歲月的痕跡,見證了無數重大歷史時刻。王金水老人說:“老槐樹可經歷過大事呢!”
1946年早春,槐香四溢。在這樹蔭籠罩下的王家宅院里,一場關乎下游萬千百姓安危的談判正在進行。周恩來、馬歇爾、張治中三人圍坐在一起,黃河花園口堵口復堤的討論聲,在空氣中回蕩。古槐靜靜地聆聽著,見證著這一重要時刻。
而在更早的烽火歲月里,這里還是八路軍的聯絡點,為抗戰勝利貢獻著力量。解放鄭州的硝煙中,段君毅將軍的指揮部也曾設于樹下。古槐目睹了戰士們的英勇無畏,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古樹保護欄
守護
不是樹讓樓,是樓要讓樹
時光流轉到2016年,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來,東趙村迎來了巨大的變化,紫馨苑小區拔地而起。然而,這棵古槐卻似乎成了城市發展的“阻礙”。
王金水堅定地說:“即便有人出1000萬元,我也不愿意把它挪走”,老人的話語,帶著對古槐深深的眷戀與執著。他的堅持,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一邊是城市發展的需求,一邊是古樹保護的呼聲,如何抉擇?最終,相關部門做出了決定:“不是樹讓樓,是樓要讓樹。”規劃圖紙被重新繪制,古槐不僅被完整保留,其周圍還被精心設計成了一個街心花園,成了居民們最愛來的地方。

△小朋友與古樹
共生
樹蔭里的煙火人間
如今,走進紫馨苑小區,順著最濃密的陰涼走,準能找到這棵古樹。這里已然是社區最富生機與溫情的角落。物業的工作人員帶客戶看房,總不忘引到樹下:“這棵古樹,就是我們小區的‘魂’,看一眼,文化底蘊就感受到了。”
然而,這位跨越千年的老者也曾面臨生存的挑戰。登封市文物局的靳紅軍曾指出,古槐歷史上可能遭遇過自然災害,東側樹體已損毀,現存部分僅為原樹的三分之二。更現實的問題是它腳下的“束縛”——一個深約1.6米的樹池,曾像緊箍咒般限制了根系的自由呼吸和生長,潛藏著積水和安全隱患。

△古槐樹洞
養樹如養人,關鍵在養根。2020年前后,工作人員為樹池加裝了根系透氣裝置,如同給古槐安上了 “新風系統”,土壤中的水汽得以順暢排出,根系終于能自在“呼吸”。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為古槐增添了助力。它扎根的土地是黃河沖積扇形成的沙質土,疏松的質地本就利于透水透氣,與人工裝置形成了“天然+人工”的雙重保障。而樹池表面后來鋪設的特制透水透氣鋼板,更是一舉兩得的巧思——既解決了深層樹池帶來的安全隱患,又不阻礙土壤與空氣的交換。
細心的人會發現,中空滄桑的主干旁,兩株新生的槐樹苗正沐浴著陽光,亭亭玉立,嫩綠的枝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最動人的,是枝椏間隨風飄舞的紅綢帶。每一根紅繩,都系著一個普通人的祈愿、一個家庭的悲歡。

△枝椏間隨風飄舞的紅綢帶
采訪結束,我們抬頭仰望著古槐,仿佛能聽到歷史深處的足音與當下孩童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從洪洞大槐樹的遙遠鄉愁,到黃河之濱的扎根守望;從金戈鐵馬的烽火歲月,到尋常巷陌的煙火人間。這棵千年古槐靜靜地矗立在黃河岸邊,無聲訴說著: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總有些根脈,深扎于沃土。
這時不遠處,那個稚嫩的聲音再次響起:“媽媽,我在這兒呢!就在大樹下。”

△龐大的樹冠
我在這兒
紫臺紫馨苑
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文化北路342號

編者按
“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守護自然與文明的珍貴遺產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部我國首部針對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行政法規,以法律的堅實臂膀,為“綠色國寶”筑起全方位守護屏障。每一棵古樹都是活著的歷史典籍,守護它們,就是守護文化根脈,延續文明薪火。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古訓,在鄭州這片熱土上化作跨越時空的生命交響。從阡陌交錯的農耕時代到鋼筋森林的現代都市,鄭州的古樹守護著一代又一代人,忠實地記錄著城市版圖的滄桑巨變。
中原網推出“古樹長歌·根脈中國——尋訪鄭州古樹”大型系列策劃報道。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鄭州的古樹,就像去見一個久未謀面的老朋友,探尋它們所蘊含的歲月故事。
全城尋樹
您家巷口可有會講故事的百歲樹翁?
一棵古樹,一段往事,一腔鄉愁
如您有古樹線索可與我們聯系
我們一起守護城市年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