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8月19日訊(記者 王向榮)8月19日是第八個中國醫師節,煙臺業達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厲明像往常一樣,清晨7點來到醫院開始查房。從醫18年,他用日復一日的堅守,精益求精的醫術,托舉著患者每一次呼吸。

與死神競速的“守門人”
呼吸內科是生命防線的前沿。2007年畢業后厲明踏入業達醫院時,呼吸內科剛獨立不久:病人寥寥,床位稀疏,連呼吸機都沒配上。入職剛滿一年時,他在急診科遇上一位因支氣管擴張大咳血的患者,當時鮮血從患者口中噴涌而出,瀕死的恐懼在患者眼中彌漫。
當時已是深夜11點,厲明沒有絲毫遲疑,迅速啟用止血泵,并守在病床邊緊盯出血量,一次次微調泵藥劑量。直到凌晨2點,患者的咯血終于止住,呼吸漸趨平穩,他緊繃的精神才緩緩放松。這是他第一次直面如此兇險的急癥,而成功挽救生命后,他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醫生”二字的重量——這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要拼盡全力托住生命的承諾。
這場搶救成了厲明從醫路上的“啟蒙課”。此后,他從未停下充實自己的腳步。為了精準應對各類急危重癥,他啃下一本本厚重的專業著作,把國內外呼吸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抄滿筆記本;為了讓搶救更從容,他在一次次實戰中復盤總結,將支氣管擴張、肺栓塞等急癥的處置流程打磨成“肌肉記憶”;為了攻克更多呼吸難題,他帶著團隊鉆硏微創技術,讓曾經棘手的肺外周結節診斷、復雜胸腔積液病因排查有了更精準的解法。

從第一次面對大咯血時的緊張審慎,到如今帶領團隊成功救治心臟驟停的82歲高齡肺栓塞患者時的沉穩果決;從最初只能處理基礎病癥,到如今用無痛支氣管鏡為老年患者快速確診肺癌、用內科胸腔鏡為年輕患者揪出肺積水根源——厲明在與死神的一次次競速中,把自身醫學知識的厚度鍛造成守護生命的硬度,讓“呼吸守門人”的承諾,在不斷攀升的醫學高度上愈發堅定。
攀登不止的學科領路人
厲明的成長道路如鐘南山說過的一句話,“選擇醫學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選擇了,就必須用一生的忠誠和熱情去對待它。”
從滿頭青絲到漸生華發,厲明也從年輕醫生成長為科室主任。2023年接過呼吸內科主任的重擔,他不僅將科室打造成技術過硬、敢闖敢試的學習型團隊,更帶領團隊通過國家三級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PCCM)專科評審,讓科室影響力持續攀升。如今的呼吸內科擁有23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堅實梯隊,專家門診、六大專病門診、呼吸睡眠監測室等功能區以及支氣管鏡、內科胸腔鏡等先進設備,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家底薄”的小科室。

成為科室“掌舵人”,厲明深諳“獨木難成林”。他不僅是沖在一線的“戰士”,更是點亮團隊的“領路人”。針對肺部疑難病灶診斷這一臨床難題,他敏銳推動“經支氣管鏡肺活檢(TBLB)”和“內科胸腔鏡”技術精進普及。如今,這些微創技術已成科室“常規武器”,精準破解了無數疑難雜癥,為患者搶出寶貴的治療時間。
在他的帶領下,業達醫院呼吸內科不斷有新突破:聯合疼痛科完成首例全麻下喉罩無痛支氣管鏡檢查,用超聲小探頭精準診斷肺外周結節,成功搶救心臟驟停的高齡肺動脈栓塞患者……一項項新技術,為患者打通了“呼吸之路”,推開了“生命之門”。


仁心托舉“生命之息”
在厲明心中,“醫生”二字,從來不只關乎技術。冰冷的器械背后,總得有顆滾燙的仁心。
面對被病痛和未知裹挾的患者,厲明總愿意俯下身,用家常話把治療方案講得明明白白;面對年輕醫生,他從查房到診療手把手帶教,把經驗揉進每一個病例分析里。

這份“慢”,對應的是對家人的“虧欠”:父母怕耽誤他工作,生病從不說;妻子扛起家庭重擔,成了他最堅實的后盾;而女兒的成長節點,總被他“沒下班的班”“不能休的年假”悄悄錯過。
在厲明的引領下,煙臺業達醫院呼吸內科已成為區域呼吸疾病診療的中心。歲月沒有改變他眼中的赤誠,時光沉淀了對生命的畏。以精湛醫術為刃,以無疆大愛為盾,厲明在醫院的晨曦與暮色里,守著一個承諾:生命至上,呼吸之間,重若千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