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深遠海養殖領域接連迎來兩大突破:5月27日,珠江口,全球首艘自航式水體自然交換型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從江門船塢滑入伶仃洋,其5000噸的年產能相當于陸地5000畝魚塘的產量;僅隔一月,6月26日,廣州南沙港,全球首艘封閉式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1號”正式交付,可年產8000噸三文魚,將顯著降低我國對冰鮮三文魚的進口依賴。
這兩條“全球首艘”鋼鐵巨鯨,將合計年產1.3萬噸高端海產,標志著中國“游弋牧漁”時代的開啟,牽引它們犁浪前行的是山東動力——8臺銘刻“濰柴制造”的高端船用發電機組。
船東吃下定心丸
投資近6億元的“蘇海1號”擁有8.3萬立方米養殖水體,相當于33個國際標準游泳池的容量。船上15個智能養殖艙猶如水下宮殿,可實現“水、氧、料、光、污”五要素智能集控,為三文魚提供最適宜的生長環境。
然而,其水體循環系統一刻不能停轉,一旦斷電,三文魚將在數小時內因缺氧死亡。并且,這艘長249.8米、排水量13.2萬噸的“海上智能漁場”,需要在臺風季48小時內撤離危險海域,夏季北上黃海冷水團避暑,冬季南下溫暖水域越冬。其生死命脈,全系于由4臺2800千瓦濰柴發電機組提供的10.3節滿載航速、20000海里驚人續航以及90天超長自持能力。
此前,有五家國內外動力裝備企業競逐兩艘工船訂單,為何濰柴能最終勝出?“兩艘工船均采用先進全電推進系統,濰柴發電機組可靠性高、動力足、省油環保,扛得住風浪顛簸,性價比高。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定制化開發,滿足‘游弋模式’頻繁啟停、變速的需求。”濰柴重機船舶動力銷售經理尹超透露,船東受邀參觀濰柴工廠全流程生產線,目睹了關鍵工序的自動化檢測,零距離感受濰柴對生產制造的嚴苛管理,徹底打消了顧慮。“交付前在設備調試和海上航行試驗階段,我們的發電機組四百余項性能指標全部一次性通過,這又讓船東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摘得動力領域“皇冠明珠”
濰柴抓住深遠海養殖工船的機遇并非偶然,源于其多年前瞻性布局的積淀。此類工船搭載的,都是缸徑超150毫米的大缸徑發動機。這類“大國重器”因涉及3000余件精密部件,技術復雜度達普通機型的4倍,被稱為動力領域的“皇冠明珠”。
“大缸徑發動機的核心技術曾長期被歐美巨頭掌控。”濰柴大缸徑發動機研究院M55產品平臺技術副經理馮元福坦言。濰柴大缸徑發動機的誕生,源自一場艱苦卓絕的技術突圍。
2009年,濰柴組建300人攻堅團隊時,國內連高速大功率發動機的試驗標準都尚未建立。為打破困局,濰柴采取“兩條腿走路”戰略:一方面戰略重組法國博杜安公司,整合國際資源;另一方面聯合上下游伙伴協同攻關。經過10年的消化、吸收,濰柴逐步掌握大缸徑高速發動機關鍵技術,并探索形成獨有核心技術,完成了全系列大缸徑高速發動機的開發布局,先后推出M33、M55全新平臺大缸徑高速發動機,填補了中國高速大功率發動機領域的空白。
這種協同創新模式在船舶動力領域持續釋放能量。為滿足“灣區伶仃”號對“功率大、體積小”的苛刻需求,濰柴16M55高端船舶動力以緊湊設計實現輕量化。其自主ECU控制系統可毫秒級響應航速指令,與DP定位系統聯動,在12級風浪中穩如磐石。
拓展細分市場和新賽道
“大缸徑發動機,正在成為濰柴新的利潤增長點。”馮元福告訴記者,“我們在前期開發了數據中心產品的基礎上,敏銳捕捉到深遠海養殖、礦山等新興市場的需求,針對性開發適配產品,拓展了細分市場和新賽道。”
如今,濰柴大缸徑發動機不僅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還出口至歐美高端市場,M55產品訂單已排至2026年。今年上半年,國外一家公司一次性訂購了200臺,其中定制款20缸發動機零部件超過3000個,代表著全球動力裝備的最高水平。
2022年以來,多個搭載濰柴船舶動力的深海半潛養殖平臺投入運營,讓大黃魚等海洋魚類住進漁旅式“深海豪宅”。而“蘇海1號”和“灣區伶仃”號相繼入海,標志著濰柴的動力系統實現了搏動深藍、向“科技牧海”場景的跨越。
萬頃碧波之下,中國動力不再僅是追趕者,而逐漸成為深海規則的制定者。當“蘇海1號”載著8000噸三文魚劈波斬浪,當“灣區伶仃”號在臺風季自如調整航向,搏動于深藍的“濰柴心”,正將萬里海疆轉化為豐饒的未來“糧倉”,這既是向海圖強的堅實一步,更是端牢中國飯碗的深遠布局。
(大眾新聞記者 王佳聲 張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