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的午后,陽光把地面曬得發燙,在只楚街道團工委和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的共同組織下,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薪火紅延”志愿服務隊的成員們,抱著沉甸甸的西瓜,從楚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出發,腳步輕快地走向不遠處的煙臺市南上坊城中村改造項目工地。
工地上,機器的轟鳴聲和工人們的吆喝聲交織成最樸實的勞動樂章。負責人看到隊員們,笑著迎上來,很快召集了休息間隙的工人師傅們。當一個個帶著涼意的西瓜被切開,紅瓤黑籽在陽光下透著清爽,隊員們把一塊塊西瓜遞到師傅們手里時,他們滿是老繭的手接過,連聲道謝。

“這瓜甜!比冰汽水還解渴!”一位師傅咬了一大口,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下來,卻笑得格外燦爛。另一位正在擦汗的師傅說:“你們這些娃娃有心了,知道我們干活熱,專門送西瓜來,這比啥都強。”聽著這些話,團隊里的每個人心里都暖暖的——隊員們帶的是西瓜,傳遞的,是對這群城市建設者最真切的敬意。

作為新時代的共青團員,總在思考能為社會做些什么。或許不必驚天動地,就像這次在炎炎夏日里送一份清涼,聽師傅們講一講鋼筋水泥里的生活,感受他們用汗水澆灌的堅守。

離開工地時,夕陽已經把腳手架的影子拉得很長,師傅們又回到了崗位上,吆喝聲和機器聲再次響起,卻比來時多了幾分溫柔。“薪火紅延”志愿服務隊的成員們走在回去的路上,手里還殘留著西瓜的甜香,心里卻裝著比這更滿的收獲。

這是只楚街道團工委與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校地共建的一次深入探索。 那一天,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只有一群大學生和一群工人師傅,在炎炎烈日下共享了一份清甜。這份記憶會刻在大學生們的心里——它讓他們明白,新時代大學生的“朝氣”,從來不只是書本里的知識點,更是走向社會、靠近人民的腳步;而那些藏在鋼筋水泥里的堅守,那些被汗水浸潤的平凡,永遠值得年輕一代用最真誠的心去靠近、去致敬。這個夏天,因為這場相遇,變得格外有分量。(劉淑敏、曲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