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6月14日訊(實習編輯 王辰羽)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不僅是美德傳承,更是港口破浪前行的戰略智慧。山東港口煙臺港以創新為筆、實干為墨,繪就了一幅全員參與、全域覆蓋的節約型港口建設圖景。
在龍口港區濱港公司液體散貨庫區,每年都會對管線彎頭處管壁厚度進行“體檢”,拆除保溫層、檢測、恢復……周而復始的工序不僅消耗大量人力,還容易造成保溫層脫落。針對這一維修“痛點”,龍口港公司“趙得強創新工作室”成員展開技術革新。

在技術人員集思廣益的“頭腦風暴”中,可復用管壁測厚窗應運而生。技術人員結合實際尺寸加工鋁合金面板,采用彈簧鎖扣固定窗面,并提出“先預制,再安裝、后開口”的安裝工藝,僅用一周時間高效完成了全部測厚窗制作安裝工作。這項看似簡單的裝置,卻蘊含著革命性的突破:檢測時間從7天壓縮至1天,在擺脫對外協隊伍的依賴的同時,每年可節約維修成本2萬余元。
這枚不足方尺的測厚窗,不僅折射出技術人員的匠心,更是“向創新要效益”的理念在港口扎根的實證,而另一場關于資源循環的創新也在煙臺港地下空間悄然上演。運營保障中心將目光投向曾被忽視的中水資源,用一場“廢水重生記”改寫車庫清潔的用水邏輯。

之前,地下車庫的清潔工每月都會用掉近20噸自來水。運營保障中心通過探索和創新,將中水引入地下車庫進行地面沖刷,大幅減少了自來水的消耗和用水成本,預計全年可節約自來水240余噸。這種從“粗放用水”到“精打細算”的轉變,正是煙臺港將環保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的生動注腳。
如果說技術創新是鋒利的矛,制度規范則是堅實的盾。外理公司進一步優化了《外理公司成本管理提質增效實施細則》,將節約理念轉化為可量化、可追溯的管理標準。24小時水電管控責任區的劃定,讓每盞燈、每個水龍頭都有了“專屬管家”;“我是地衡當家人”活動的開展,則讓員工從執行者轉變為責任人——小到修補地衡油漆,大到排污池改造,全員參與的節約實踐,每月節約近1200元。
此外,外理公司還積極通過周會、站務會和晨會,持續開展降本增效宣貫,通過“制度+思維”引導全員樹立“愛港如家,興港有責”的“主人翁”意識,讓降本增效不再是冰冷的數據指標,而成為港口人發自內心的價值追求。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煙臺港用實踐證明:厲行節約絕非權宜之計,而是需要全員參與、貫穿始終的長久之策。當“省下來的都是利潤”成為共識,當“創新驅動的節約”形成常態,海港人正以“過緊日子”的清醒認知,將節約理念延伸至港口運營的每個環節。
來源:煙臺港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