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天高氣爽。這是收獲的季節,也是謀劃的季節。
“十五五”時期,2026年至2030年,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承上啟下的關鍵期。科學謀劃“十五五”,不妨從打開“五年規劃”的意義開始——
經過數十年探索,我國已形成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由黨中央全會提出規劃建議、國務院編制規劃綱要、全國人大審查批準后向社會公布實施的制度安排。這是國家發展規劃的誕生路徑。
記住“三級四類”,就能了解,五年規劃其實是個“規劃組合”——“三級”,是指國家、省、市縣各級規劃;“四類”,是指國家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
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這樣提到“四類”的作用: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作用,增強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實施支撐作用”。
形象地說,國家發展規劃是“統領”,把它制定出來后,要由專項規劃在“條”上細化,由區域規劃在“塊”上深化,由國土空間規劃在“地”上保障。
還有兩個關鍵關系——“規劃與政策”,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工具的發力方向,也要統一到國家發展規劃的部署要求上;“中央與地方”,各地方既要貫徹國家總體部署,又要注重體現自身特色、發揮比較優勢。
在科學引領下匯聚各方合力——這就是中國發展的真諦之一。
五年規劃的意義,還在于,它不僅是“這一個”,而是“一個接著一個”“一棒接著一棒”,一張藍圖繪到底。
制定中長期規劃,并非中國獨有。但像中國這樣能夠連續七十多年,朝著既定目標持續制定實施五年規劃并取得巨大成功,則極為罕見。從1953年開啟的“一五”計劃,到今年即將收官的“十四五”規劃,戰略目標始終是一個——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每一步,都意義非凡。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完成“十二五”規劃、制定并完成“十三五”規劃,推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制定并實施“十四五”規劃,推動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局起步。
每一個關鍵變化,都體現著時代進步:從“六五”開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改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內容日益充實;從“十一五”開始,“計劃”改稱“規劃”,一字之變,凸顯定位更加科學。
五年規劃目標,堅持與現代化戰略目標相銜接。謀劃“十五五”,需緊緊圍繞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五年規劃,關鍵還在于真抓實干、說到做到,把“每一個”都干成干好。
一個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事關發展,方方面面、大大小小,得有多少事啊。五年規劃,既要全面規劃,又要突出重點。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既能關照千頭萬緒,又能“牽住牛鼻子”。
謀劃“十五五”,怎么“牽住牛鼻子”?一是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二是注重“鞏固拓展優勢、突破瓶頸堵點、補強短板弱項、提高質量效益”,三是緊扣綜合平衡,強化跨領域目標指標的銜接、任務舉措的集成、項目布局的匹配。
“牽住牛鼻子”的本質,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始終堅持全國一盤棋,強化系統觀念,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科學謀劃主要目標任務,攻堅突破重點難點問題,有效辦成一批大事急事難事。
中國的五年規劃,引發世界關注。有西方學者在《中國大趨勢》中,概括了一句對這個中國方案的認識:“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旁觀者的視角,也挺形象。就是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相互配合,通過編制實施五年規劃,更好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以有效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有為政府彌補“市場失靈”。
從“十一五”開始,五年規劃中的量化指標,分為預期性、約束性兩類。五年規劃,特別講求分類推進——對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任務,注重發揮市場作用,政府則要集中精力,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體制環境和法治環境;對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生態環保、安全保障等任務,則需要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引導調控社會資源,推動目標任務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
在即將收官的“十四五”規劃里,主要指標中,民生福祉類超過1/3;102項重大工程項目中,提出教育提質擴容、健康保障、“一老一小”等方面28項民生工程,對有效補齊公共服務短板、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學謀劃“十五五”,需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辦好一批暖民心惠民生的實事。
“國事”“家事”,都是你我他、大家伙兒的事。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吸收網民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開展的“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311.3萬條。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堅持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
編制實施五年規劃的過程,正是生動彰顯全過程人民民主強大生命力的過程。
(文丨總臺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