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鐘乳石太美了,在燈光下像打翻的珠寶盒,這是一處難得的‘地下宮殿’盛景。”8月18日下午,黃石市陽新縣百洞峽景區迎來一批特殊的訪客——參加“黃石,一個點石成金的地方”全國網媒總編輯調研行的29家媒體負責人,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群中沉浸式探秘,用鏡頭和筆觸記錄這座城市“山水林洞”交織的自然之美。
百洞峽中尋秘境,一石一景皆文章

百洞峽的奇幻景觀讓全國網媒總編輯贊不絕口。記者彭年 攝
下午4時,百洞峽云霧繚繞,奇石造型各異。總編輯們沿著蜿蜒的山間步道前行,耳畔是潺潺溪流。當踏入主溶洞“龍宮洞”的瞬間,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奇觀震撼:高達20米的鐘乳石筍如白玉雕琢,千年水流沖刷形成的“石幔屏風”垂落洞頂,在五彩燈光映照下折射出夢幻光暈。
“這些碳酸鈣沉積物每百年才生長1厘米,眼前這片‘石珊瑚林’已有數十萬年歷史。”景區講解員指著一組形似珊瑚群的鐘乳石介紹,百洞峽因擁有大小溶洞百余個得名,其中開發開放的8個溶洞各具特色,既有可容納千人的“議事廳”,也有僅容一人側身通過的“一線天”,洞內恒溫18℃,堪稱“天然空調”。
重慶華龍網副總經理盧勇剛舉著相機穿梭在溶洞中,鏡頭對準一處形似雄獅的石筍:“都說黃石是‘江南聚寶盆’,以前只知這里礦產豐富,沒想到地下還藏著這樣的寶藏。這些鐘乳石是大自然的活化石,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講述地球的故事。”
潛江市融媒體中心總編輯謝華果被巖壁上的天然石紋吸引。“你看這紋路多像青銅器上的云雷紋!”她將鏡頭拉近,與手機里剛拍攝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照片對比,“昨天看了生產人造石的華新水泥廠,今天又見億萬年形成的鐘乳石奇觀,黃石的‘石文化’真是一脈相承。”
開發百洞峽 黃石陽新走出山水致富新路

在百洞峽景區觀景臺,溶洞奇觀一覽無遺。記者彭年攝
百洞峽是黃石市陽新縣的一處自然奇觀,峽谷內山峰林立、怪石嶙峋、洞穴遍布,自然風光十分秀麗。過去,因交通不便、開發不足,這處美景一直藏在深山無人識。
據悉,為了將自然山水化為文旅產業,陽新縣對百洞峽進行科學規劃與合理開發,加大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修建了通往景區的道路、停車場等,完善了景區內步行道、觀景臺等設施。
景區講解員介紹:“自百洞峽景區開業以來,游客紛至沓來,領略峽谷美景,體驗民俗文化,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活力。景區開發帶動周邊3個村發展農家樂28家,村民年人均增收超2萬元。”
這番話讓咸寧網副主任陳小彬深有感觸。“剛剛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看到‘亞洲第一天坑’變身生態公園,今天又見證溶洞資源變成熱門景點,黃石在文旅資源的開發利用上確實有獨到之處。”
流連忘返間的深層共鳴

全國網媒總編輯在百洞峽感受億萬年歷史變遷。記者彭年 攝
“這次黃石之行讓我很觸動。從‘挖礦’到‘挖景’,一字之差,背后是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更是城市氣質的華麗轉身。”西安新聞網編輯孫真睿表示,“以前提起黃石,首先想到的是‘鋼鐵’‘銅礦’的工業印象;但這次實地參觀,溶洞的奇絕、礦山變公園的綠意,‘仙境’成了我認識的新標簽。這種既留得住工業記憶、又煥發自然景觀活力的蛻變,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力量。”
“在百洞峽看到的不僅是溶洞奇觀,更是黃石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注腳。”中國城市新聞網媒聯盟會長胡寶祥在調研中感慨。他表示,全國網媒總編輯們帶著對黃石“礦冶名城”的固有印象而來,卻在調研中不斷收獲驚喜:“從華新1907文化公園的工業遺產活化,到未蘇灣的文旅融合;從礦山公園的生態逆襲,到百洞峽的造化神奇,黃石用‘點石成金’的城市智慧,書寫了一篇轉型發展的精彩答卷。”
此次全國網媒總編輯調研行活動由湖北省委網信辦指導,黃石市委網信辦主辦,長江網承辦。活動在長江頭條等自媒體平臺引發網友熱議,全國網友紛紛為黃石的轉型發展點贊,“山水黃石”的城市形象傳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