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蚊=防病,如何讓白紋伊蚊無家可歸?
2025-08-08 12:40:26 來源: 膠東在線
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是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病等重要傳染病的傳播媒介。近期,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煙臺市病媒生物防制專家表示:防蚊就是防病,而消滅白紋伊蚊的孳生地是關鍵。
一、白紋伊蚊危害:不只是“癢”那么簡單
白紋伊蚊是一種高度適應城市環境的蚊種,其主要活動特點是——
白天吸血:與庫蚊(夜間活動)不同,白紋伊蚊主要在白天叮咬人,尤其是日出后2小時、日落前2小時。
傳播多種疾病:除基孔肯雅熱外,還可傳播登革熱、寨卡病毒等,嚴重威脅公共衛生安全。
繁殖能力強:只需少量積水(如瓶蓋、花盆托盤)即可產卵,幼蟲(孑孓)5-7天即可發育成蚊。
基孔肯雅熱的主要癥狀包括高熱、關節劇痛、皮疹等,部分患者可能長期受關節疼痛困擾。目前尚無特效藥或疫苗,因此防蚊滅蚊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
二、白紋伊蚊的“家”在哪里?
蚊一生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都離不開水。因此,白紋伊蚊的孳生地主要是各類小型積水容器。
居家環境:花盆托盤、水缸、廢棄輪胎、瓶瓶罐罐、空調排水槽等。
社區公共區域:綠化帶中的塑料薄膜、建筑工地的積水坑、廢棄容器、下水道井蓋積水等。
自然水體:樹洞、竹筒、石穴等天然積水處。
關鍵點:白紋伊蚊不在流動水體(如河流、湖泊)中繁殖,而是偏愛靜止的微小積水環境。因此,清除這些小型積水點,就能讓它們“無家可歸”!
三、如何讓白紋伊蚊“無家可歸”?
1. 家庭防蚊:從源頭消滅孳生地
翻盆倒罐:檢查家中是否有閑置積水容器,及時清理或倒置存放。
管理水生植物:養水培植物的家庭,應每周換水并清洗容器內壁,或改用沙土栽培。
封閉儲水容器:水缸、儲水池應加蓋或使用防蚊紗網,防止蚊蟲產卵。
清理屋頂和陽臺:確保排水溝暢通,避免落葉堵塞形成積水。
2. 社區聯防:全民參與滅蚊行動
保持環境清潔:社區和物業組織清理垃圾、廢舊輪胎、泡沫箱等潛在蚊蟲孳生地。
加強工地管理:建筑工地應填平坑洼,覆蓋防雨布,避免積水。
綠化帶管理:修剪灌木,清理落葉,避免形成小型積水區。
3. 科學防蚊:物理+化學聯合防控
居家安裝紗窗、使用蚊帳,戶外活動時穿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部位涂抹驅蚊液(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
對成蚊密度高的綠化帶等植被區域,可利用綠籬噴灑技術噴灑衛生殺蟲劑,對無法清理的水體投放滅蚊蟲孑孓藥物(如蘇云金桿菌等)。
白紋伊蚊的防控不僅是政府或專業機構的工作,更需要全民參與。通過清理孳生地、做好個人防護、加強社區治理,便可以有效降低蚊媒傳染病傳播風險。
沒有積水,就沒有蚊蟲;沒有蚊蟲,就沒有蚊媒傳染病!讓我們行動起來,讓白紋伊蚊“無家可歸”,共同守護健康家園!